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一季第一期|终于给喜剧减了负 也给观众减了负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admin 2年前 (2022-10-26) 127次浏览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一季第一期|终于给喜剧减了负 也给观众减了负

2013北京喜剧幽默大赛_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一季第一期_2013喜剧幽默大赛苗阜王声

2013北京喜剧幽默大赛_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一季第一期_2013喜剧幽默大赛苗阜王声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一季第一期_2013喜剧幽默大赛苗阜王声_2013北京喜剧幽默大赛

2013北京喜剧幽默大赛_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一季第一期_2013喜剧幽默大赛苗阜王声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一季第一期_2013喜剧幽默大赛苗阜王声_2013北京喜剧幽默大赛

◎张睿泠

“得情绪者得天下”,是近年来影视剧综收割观众与收视成绩的不二法宝。而情绪之中,“快乐”相对容易引起人共鸣:好笑的电影容易收获更多票房,搞笑的综艺会有更高的收视率,“喜剧人”人设会让一个艺人更容易“破圈”……因此喜剧题材一直盘踞电影院线、各大卫视与视频平台内容板块中的一隅。

与此同时,“快乐”也是最难创作的。这一次如果有80分好笑,大家就会期待你下一次有100分好笑,再下一次120分。但没有人能保证自己的创作可以一直汹涌向上。所以,喜剧节目,尤其是喜剧竞技节目,很容易走下坡路。比如当年红极一时的《欢乐喜剧人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豆瓣评分已经从第一季的8.3分跌到了今年第七季的3.4分。

而另一边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一季第一期,米未今年放下王牌综艺《乐队的夏天》,趟入这片“喜剧红海”,举办了这场《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如今赛程已过大半,不得不说节目确实有出人意料之处。它虽然仍是喜剧竞演类型,却形式更新鲜,表达更年轻。

回归:走出晚会小品和喜剧竞演的套路

说到荧幕中的喜剧,很多观众对它的定义,已经被春晚和诸多喜剧竞演节目局限到了“小品”这一单一的喜剧形式内。它有固定的起承转合和叙事方式,作品的时长体量大约在二十分钟到半个小时,结尾必然煽情上价值,贴到观众的脸上“上一课”。 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洗礼”,这样的小品形式与强行笑中带泪的内容,已经刻进了观众的潜意识里。就像给“好笑”上了枷锁,喜剧忽然就变得过于沉重了。

但《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却没有再走小品的路子,转身去挖掘了喜剧的更多可能性。第一期节目开场,马东就给《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定下了关键词——新。在这里我们能看到素描喜剧()、音乐喜剧、漫才,甚至是毫无结构以“硬来”获得观众生理性笑声的表演。这些形式的喜剧作品正是平时很少能够触及到的新品类,打破了人们对于喜剧的刻板印象。

拿此次大赛中出现最多的“素描喜剧”来说,它虽然抛开了大众习惯的喜剧叙事结构,但其短平快的特点,和围绕一个“游戏点”不断将笑点翻番的表现方式,反而更符合当下观众的观看习惯。它就像短视频一样,内容被高度压缩至快节奏之中,“爽点”不断,让观众可以迅速进入剧情,同时兴奋点被不断刺激吐槽大会,让情绪得以最大化释放,观众的收看和理解毫无门槛。

与此同时,参赛作品的内容更是给观众带来了惊喜。其中的大多数表演都没有所谓强行上价值和过于生硬的煽情,而是回到原点,回到快乐本身。创作者可以采用任意形式,任意外壳,只要内核足够好笑,底层逻辑善意,即便内容没有所谓的“意义”,一样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舞台。在这里,喜剧终于回归自己,为自己减了负,也为观众减了负。它可能不会成为我们生活的解药或答案,但我们也都明白,这本来就不是喜剧需要刻意寻求的东西。

冒犯:“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

说到喜剧,人人都知道“喜剧的本质是冒犯”,但由于真正做到并做好这点的作品并不多,以至于我们往往忘记了它究竟是何面目。而在《一年一度喜剧大赛》里,终于能看到这些概念真实落地。

在这里,大多数参赛作品没有刻意照顾全年龄段观众,选择无论老幼都能看懂的内容来进行表演,而是大胆地聚焦了年轻化的议题,比如《偶像服务生》讽刺选秀产业,《减肥帮往事》瞄准减肥人群,《月光曲》讲年轻人理财现状……这样年轻化的选择可能是出于爱奇艺的平台属性,但它确实不再追求合家欢式的大杂烩、大团圆,而是选择让喜剧在某一群体中有了更实际、更扎实的落点,也为后续让这一群体读出“冒犯”、产生最大化共鸣打下了基础。

第一期的第一个节目《互联网体检》,上来就给了观众一剂猛药。它以互联网为主题,短短十分钟不到,从互联网时代大数据隐私泄露、难以关闭的弹窗广告、软件强制办理会员的手段、做作的直播带货场景,到视频平台强行捆绑销售的超前点播等各种互联网套路都被浓缩了进来。而它冒犯的,是从百度到快手,甚至是《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播出平台爱奇艺本身,所有的互联网大厂都被这出喜剧狙了个遍。

这样的冒犯引爆了每一个见证了互联网时代的人的情绪,因为这正是这个时代每天都在发生的事。与此同时,大多数观众也并没有想到,爱奇艺有这个肚量允许选手“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潜意识里让观众开始相信,也许在这个平台,真的可以出现够优秀的喜剧内容。另一边可能主创也没想到自己能争取到这个尺度,于是表演结束后,主创们最想感谢的也是平台的包容。

而“冒犯”也一直贯穿整个节目始终,比如《偶像服务生》对爱奇艺《青春有你3》倒奶事件后一蹶不振的选秀行业的冒犯;《时间都去哪儿了》对沉迷手机的年轻人的监控式无死角冒犯;《一出不好戏》对烂片元素的无差别冒犯……对平台、对观众、对台下的评审,这节目一个都没放过,全方位践行“喜剧的本质是冒犯”。

分歧:不必强行指导 不必审美歧视

作为一档竞技类节目,《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也逃不过诸多“分歧”。

场内和场外观众的分歧。弹幕中时常能看到一些荧幕前的观众对打分表示疑惑:比如王梓的默剧虽然形式新,但好像没那么好笑,分太高了;“三板大斧子”的《谁杀死了周日》,明明很好笑,现场分又好像太低了。究其根本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一季第一期,是因为比赛中的大多数节目更戏剧化、剧场化。戏剧是现场的艺术,在现场看和通过屏幕看是完全不同的感觉。在剧场里,观众的注意力虽然不能分散到舞台的每一个角落,但舞台作为一个整体,声音、环境的每一点变化都能牵扯观众的观感。这种舞台的整体感一旦切换到屏幕上,被镜头分割,所呈现的效果就会碎片化,从而失去整体性,也让观众失去了在场感。因此不同媒介下,大家对作品内容的评判,也就有了差异。

“组委会”与观众的分歧。马东、黄渤、徐峥、李诞、于和伟组成的节目“组委会”里,有中国喜剧的“半壁江山”。他们有人懂喜剧,有人懂表演,有人懂戏剧,可以对参赛作品做出多维度的专业点评。但其专业性不可避免地会在某些方面与观众的看法产生一些分歧。就拿《互联网体检》来看,这个在多数观众看来绝对好笑,并值得“组委会”全票保送的节目,却没有被一致通过。如李诞所说,这个作品就像喜剧里的爽剧,看了开头基本可以知道后面要说什么。它虽然好笑,但更倚重观众能否共情。如果观众没有类似体验,则很容易失去笑点,总体来说限制比较大。

“组委会”与创作者的分歧。一个喜剧是否好笑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一季第一期|终于给喜剧减了负 也给观众减了负,因人而异,所以偶尔也会出现评委不能理解作品笑点的时候。但与某些综艺所呈现的不同,《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组委会”成员对选手的点评体现了足够的尊重,并不会强行将自己的喜好和观念加在选手身上,抑或是强行指导,以否认作品价值的方式展现自身专业性。“组委会”成员的存在于观众和选手而言更像是另一种视角,虽然有分歧,但并不将过度的棱角和尖锐指向观众和选手,给了他们更多的空间,观感上更加宽容开放。

允许分歧的存在,允许观点和创作的自由生长,这样的环境才可以催生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也正因如此,《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才能在“喜剧红海”中杀出重围。而这个节目中是否会诞生下一个沈腾、贾玲、黄渤,也值得期待。

喜欢 (0)
[打赏点吧]
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